【疫情三年过的快/疫情三年以后能好吗】
2020年初春的那个早晨,我站在空荡荡的超市里,看着货架上被抢购一空的方便面和卫生纸,第一次真切感受到"疫情"二字的重量,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这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会持续整整三年,更想不到的是,当2023年我们终于走出阴霾时,许多人共同的感受竟是——"疫情三年过得真快",这种时间感知的集体扭曲,折射出当代社会面对重大危机时的特殊心理机制,也暴露出数字时代人类记忆的脆弱本质。
疫情三年间,我们的时间体验呈现出明显的"快慢分裂"特征,在微观层面,每一天都显得异常漫长——居家隔离时盯着时钟等待解封通知的煎熬,医院走廊里度秒如年的等待,视频会议中不断跳动的计时数字,这些碎片化的"慢时刻"堆积在一起,却意外地组成了一个"快整体",神经科学研究显示,人类大脑在高压环境下会加速信息处理,同时抑制对时间流逝的正常感知,就像车祸发生时的"慢动作效应"一样,疫情期间我们经历的每个危机时刻都被拉长,但当这些时刻串联成岁月时,却产生了时间加速的错觉。
社交媒体在这三年中扮演了时间扭曲器的角色,朋友圈里不断刷新的疫情动态,短视频平台上轮播的隔离生活,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推送——这种信息过载状态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持续分散,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大脑处理的信息量超过承载能力时,会本能地压缩时间感知以节省认知资源,我们如同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,窗外的风景模糊成一片色块,等到列车停下,才发现已经穿越了三个春秋,更值得注意的是,算法推荐创造的"信息茧房"让我们不断接触相似内容,进一步消解了时间流逝的层次感。
疫情还改写了我们的记忆编码方式,以往,时间标记物多种多样——春节的家庭聚会、暑假的旅行计划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,但在疫情中,这些标志性事件要么消失,要么被简化为屏幕上的像素点,记忆神经科学家发现,缺乏多样性体验的大脑会形成扁平化的时间记忆,当某天你突然想起三年来每个生日都在家中对着摄像头吹蜡烛时,才会惊觉时光已经悄然溜走,这种记忆的同质化使三年疫情在回顾时坍缩成一个模糊的时间块。
面对这种集体性的时间感知失调,我们需要主动重建与时间的健康关系,可以尝试制作"疫情时间轴",将三年中的重要节点具象化;重拾纸质日历记录日常,用触觉对抗数字时代的记忆挥发;定期与亲友面对面交流疫情经历,通过多元视角还原完整的时间图景,这些做法不仅能修复被扭曲的时间感知,更能帮助我们在心理上真正走出疫情阴影。
站在后疫情时代的门槛回望,那飞逝的三年既是特殊时期的心理防御机制,也是技术社会异化现象的症候,当我们说"疫情三年过得真快"时,实际上是在哀悼那些被压缩、被忽略的生活瞬间,时间感知的集体扭曲提醒我们: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,保持对时间的人性化感知,或许是对抗遗忘与麻木的最后堡垒,毕竟,真正的生活不在于度过了多少时间,而在于记住了多少时间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