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市卫健委通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死亡病例1例,这则短讯淹没在信息洪流中,未激起太多涟漪,当疫情进入第三年,“新增致死病例”已从最初的惊心数字,逐渐演变为新闻简报里一个例行公事的条目,我们似乎已经习惯,甚至麻木,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,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一个家庭的支柱,一段故事的终结,当死亡被简化成统计报表上的一个增量,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,失去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与感知?
在公共卫生危机中,数据统计是必要的科学工具,它帮助我们追踪疫情轨迹,评估防控效果,合理配置医疗资源,每日更新的确诊数、重症数、死亡数,构成了决策者眼中的疫情“态势图”,这种数据化的管理无疑是高效且必要的,当“致死病例”仅仅以抽象的数字形态呈现时,一种危险的疏离感便悄然产生,对于屏幕外的公众而言,“死亡+1”可能只是一个瞬间划过的信息点,其情感冲击力远不如一段具体的苦难叙述,这种“数字的抽象性”过滤了死亡的血色与温度,使得大规模的丧恸被平静地正常化,仿佛那只是系统运行中一个不可避免的损耗。
我们有必要追问,这“1例”究竟意味着什么?他可能是那位每天清晨在公园里慢跑、下午与老友下棋的王伯伯;她可能是社区里那位总是笑眯眯、给邻居送自己腌的咸菜的李阿姨,他是一个儿子的父亲,一个女儿的母亲,是一个相伴数十年的老伴,他们的离去,不是一个简单的计数终结,而是一个世界的坍塌——一个家庭失去了核心,饭桌上永远空出了一个位置,电话号码簿里有一个再也无人接听的号码,他们的生命故事,他们的喜怒哀乐,他们未竟的心愿和牵挂,都无法被囊括在“XX岁,有基础疾病”这寥寥几个字的官方描述里,社会学家将这种个体悲剧在宏观叙事中的湮没称为“沉默的死亡”,其代价是整个社会共情能力的磨损。
这种对死亡感知的钝化,并非新冠疫情独有,在人类历史上,大规模伤亡事件常常伴随着个体故事的湮灭,但媒体的叙事方式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当报道焦点过度集中于宏观政策、经济影响和抽象数据,而缺乏对个体命运深切的、人性化的观照时,公众的情感连接便难以建立,我们得知了死亡率的下降,却听不到临终前的告别;我们看到了防控成果的辉煌,却看不到那些破碎家庭的深夜泪水,这不是要否定宏观叙事的重要性,而是强调,真正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教训,必须由数据和故事共同铸就,唯有当统计数字与具体的生命故事相结合,我们才能理解“代价”二字的真正重量。
面对“最近疫情致死病例”这样的信息,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数据的关注,更是一种自觉的“祛魅”过程——主动去想象数字背后那个具体的人,这意味着媒体应承担起责任,在报道中努力平衡宏观态势与微观个体,在遵守隐私和伦理的前提下,尝试呈现更有温度的生命故事,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,则是在浏览信息时,多一份停顿与思考,提醒自己那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,而是一条曾经和我们一样呼吸、感受、热爱过的生命。
疫情终将过去,但如何铭记这段历史,取决于我们今日的态度,是让那些逝去的生命彻底沦为历史档案中无人问津的注脚,还是让他们成为警示后人、珍视当下的永恒记忆?当我们能够越过数字的壁垒,触摸到每一个“致死病例”背后的悲欢离合,我们才真正开始学会尊重生命,才能真正汲取苦难带来的教训,在无声的告别中,愿我们选择记住,而不是遗忘,因为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敬畏与缅怀,正是文明社会最深厚的底色,也是我们穿越灾难、走向未来的精神力量。
本文来自作者[轩恺]投稿,不代表小牛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zyzjtn.com/xwjl/5765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小牛号的签约作者“轩恺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无声的告别,当疫情致死病例成为统计数字背后的生命悲歌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小牛号]内容主要涵盖:小牛号, 精准资讯, 深度解析, 效率读本, 认知提效, 每日智选, 决策内参, 信息减负, 高价值资讯
本文概览:某市卫健委通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死亡病例1例,这则短讯淹没在信息洪流中,未激起太多涟漪,当疫情进入第三年,“新增致死病例”已从最初的惊心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