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年疫情成为笑话了吗为什么/3年疫情成为笑话了吗
记忆的模糊与叙事的撕裂
当口罩从生活的必需品重新沦为抽屉角落的积灰品,当健康码、核酸报告从手机屏幕的第一页消失,许多人开始用戏谑的语气谈论那3年的疫情时光。"封城时抢菜的恐慌""每天捅嗓子的日常""魔幻的防疫标语"……这些片段在社交媒体上被解构成段子,甚至衍生出"电子宠物""铁皮战士"等黑色幽默词汇,表面上看,疫情似乎正在被娱乐化消解,但这是否意味着它真的成了"笑话"?或许,这种调侃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社会心理:一种对集体创伤的防御性逃避,以及对历史叙事权的不自觉争夺。
解构与消解:为何疫情叙事趋向"笑话化"?
-
创伤后的心理防御机制
人类面对重大灾难后,常通过幽默化解痛苦,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"绞刑架幽默"——用玩笑对抗无力感,武汉封城期间"在家旅游"的短视频、上海市民用奢侈品袋装团购蔬菜的调侃,本质是民众在极端压力下的创造性适应,当现实无法改变,将其转化为段子便成了维持精神平衡的手段。 -
信息过载时代的记忆筛选
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天然偏好戏剧性内容,人们更容易记住"入户消杀宠物"的争议视频,而非默默无闻的志愿者;更热衷转发"核酸棉签含致癌物"的谣言,而非普通医护连轴转的艰辛,这种选择性记忆加速了疫情叙事的娱乐化扭曲。 -
官方叙事与民间体验的鸿沟
当主流媒体强调"抗疫胜利"时,个体记忆却充斥着就医受阻、生意倒闭、亲人离世的创伤,这种认知差异催生了民间通过戏谑"修正"历史的冲动——用荒诞段子解构宏大叙事,本质上是对话语权的争夺。
被忽略的沉重:那些无法一笑而过的真实
-
数字背后的人
全球2000万死亡病例中,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破碎的家庭,意大利贝加莫的丧钟、纽约哈特岛的集体墓地、印度恒河畔的火葬堆……这些画面无法被"大号流感"的轻松比喻抹去。 -
次生灾害的长期阴影
学生群体中激增的抑郁症、小微企业主的债务危机、医疗挤兑导致的延误治疗案例(如西安孕妇流产事件),仍在持续发酵,世界银行数据显示,全球约1亿人因疫情陷入极端贫困。 -
信任体系的崩塌
"健康码变色"曾成为人际关系的试金石;"阳性歧视"导致租房被拒、求职受挫;部分基层防控的粗暴执行留下难以愈合的社会裂痕,这些伤痕远非一句"都过去了"能抚平。
从调侃到反思:我们该如何记忆疫情?
-
警惕"幸存者偏差"的傲慢
对未经历重症、失业或丧亲之痛的人而言,疫情或许只是"不便的记忆";但对弱势群体,它仍是未愈合的伤口,将疫情简单归结为"闹剧",本质是一种特权视角。 -
重建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
挪威已成立独立委员会评估防疫政策得失,德国设立"新冠纪念日",我们同样需要超越"全盘否定"或"一味歌颂"的二元对立,冷静分析分级诊疗、物资储备、信息透明等系统性问题。 -
个体记忆的保存价值
学者王明远在《新冠口述史》中记录普通人的疫情日记:外卖员描述空荡街道的恐惧,留学生讲述辗转回国的艰辛,这些微观叙事比宏观数据更能抵抗历史的扭曲。
笑话或许是止痛药,但绝非解药
当我们在微信群转发"三年核酸纪念证书"的表情包时,不妨自问:这种调侃是真正的释怀,还是不敢直面伤口的掩饰?疫情没有成为笑话,它只是被装进了笑话的容器里暂存,一个健康的社会,既需要幽默来消解苦难,更需要勇气去铭记苦难的全部重量——因为遗忘的代价,永远是下一场灾难的预付款。
(全文共1268字)
延伸思考:
- 对比1918大流感百年后的历史评价,疫情叙事如何被权力与时间重塑?
- "娱乐至死"时代,严肃公共事件是否必然走向消解?
- 个体应如何平衡"向前看"的生存理性与"不忘却"的道德责任?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