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闹钟第428次在平板电脑里响起,我熟练地点开健康码小程序,看着那个绿色的箭头跳出来,像一只获得赦免的小鸟,妈妈在厨房煎蛋,香味飘进书房,和84消毒液的气味奇妙地混合在一起,这是我升入五年级以来最熟悉的早晨。
昨天语文老师布置了《疫情中的生活》这篇作文,我翻开厚厚的作文本,突然想建一座只属于我们小学生的“疫情记忆博物馆”。
第一个展品是半瓶免洗洗手液,那是2020年春天,爸爸跑遍全城买到的“奢侈品”,瓶身上贴着米老鼠贴纸,因为妈妈说这样我就不怕消毒水的味道了,记得第一次上网课,我紧张得手心出汗,偷偷挤了好多洗手液,结果写作业时本子都黏住了,现在这瓶洗手液还剩一半,盖子都有些松了,但我们谁都没舍得扔,它像一枚琥珀,封存着最初那个手忙脚乱却充满温情的春天。
第二个展品是一张皱巴巴的课程表,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面,用铅笔写着“核酸”两个字,字迹被橡皮擦改过好几次,做核酸的队伍像一条疲倦的河,缓缓流过小区广场,穿白色防护服的阿姨们像会魔法的仙女,棉签在喉咙轻轻一点,就为我们撑起保护伞,有一次下大雨,队伍依然有序地移动着,邻居奶奶为采样员撑着伞,自己的半边肩膀都淋湿了,那张被雨水晕染的课程表,记录着我们这代人特殊的“必修课”。
第三个展品是32个点赞,那是数学直播课上,我第一次鼓起勇气连麦回答问题,虽然只是解一道简单的方程,但我紧张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,当我结结巴巴地说完解题过程,屏幕上突然跳出好多点赞的小红心,张老师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:“真棒!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你的认真。”那一刻,冰冷的屏幕突然有了温度,那些闪烁的点赞,是疫情寒冬里最温暖的火种。
博物馆的墙上,还挂着我们的“云合唱”视频——57个小窗口里的童声,通过一根根网线汇成完整的《明天会更好》;展柜里陈列着妈妈手绘的“旅行地图”,我们用红色记号笔“去”了长城、故宫、布达拉宫;还有那本厚厚的“隔离日记”,记录着我学会煎蛋、种绿豆、给爷爷奶奶当手机辅导员的日子。
闭馆时分,我在这座特别的博物馆里流连,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,原来都是时间的信物,我们这代小学生,在口罩的遮蔽下度过童年,却学会了在方寸屏幕前仰望星空,在隔离中理解陪伴,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。
合上作文本,窗外传来楼下小朋友玩耍的笑声,他们的口罩挂在下巴上,像两片小小的翅膀,我的“疫情记忆博物馆”永远不会正式开放,但它已经在我心里建成——收藏着恐惧与勇敢交织的岁月,更珍藏着危机中破土而出的希望。
当未来的史书记载这场疫情,或许只有寥寥数行,但我们知道,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已经生长——就像春风路过荒原,不曾停留,却让种子学会了在石缝里发芽。
本文来自作者[奇杭]投稿,不代表小牛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zyzjtn.com/shhbk/6275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小牛号的签约作者“奇杭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我的疫情记忆博物馆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小牛号]内容主要涵盖:小牛号, 精准资讯, 深度解析, 效率读本, 认知提效, 每日智选, 决策内参, 信息减负, 高价值资讯
本文概览:清晨六点半,闹钟第428次在平板电脑里响起,我熟练地点开健康码小程序,看着那个绿色的箭头跳出来,像一只获得赦免的小鸟,妈妈在厨房煎蛋,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