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,是一个如今回想起来充满微妙反差感的年份,那时,世界还在为经济增速、科技突破或地缘冲突而争论不休,社交媒体上最热门的话题或许是某位明星的绯闻,又或是一款新手机的发售,人们习惯性地抱怨生活压力,却从未想过“自由呼吸”会成为某种奢侈,站在2024年的今天回望,2018年仿佛是疫情时代前最后的“平凡之年”——没有口罩、没有健康码,也没有社交距离的束缚,那时的世界,正以另一种节奏运转。
经济全球化的高歌与暗流
2018年,全球经济仍沉浸在“增长神话”中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预测全球GDP增速为3.7%,中美两大经济体虽因贸易摩擦剑拔弩张,但产业链的紧密依存让许多人相信冲突终将化解,中国的“消费升级”概念如火如荼,拼多多和瑞幸咖啡的崛起被视为新零售的胜利;美国股市屡创新高,科技巨头FAANG(Facebook、Apple、Amazon、Netflix、Google)的市值占据标普500的15%。
暗流已然涌动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英国脱欧谈判陷入僵局,新兴市场货币危机频发……但这些“危机”在当时的语境中,仍属于“可调控”的范畴,没有人预料到,两年后一场疫情会彻底撕裂全球化的脆弱性,让“供应链断裂”从学术术语变成日常词汇。
科技狂欢与未竟的乌托邦
2018年是科技乐观主义的巅峰,马斯克的SpaceX成功发射“猎鹰重型”火箭,特斯拉Model 3量产难题逐步解决;中国“新四大发明”(高铁、扫码支付、共享单车、网购)被外媒反复报道;5G技术进入商用倒计时,人们畅想着“万物互联”的未来。
但技术的光环下,阴影同样清晰,Facebook因“剑桥分析”数据泄露事件陷入信任危机,欧盟出台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,首次对科技巨头的权力提出挑战,如今看来,这些事件像是某种预兆——技术能带来便利,也能放大社会的裂痕,而在2018年,人们尚未来得及思考:当一场疫情迫使生活全面数字化时,科技究竟是救赎,还是另一种监控?
文化娱乐的“无忧时代”
2018年的文娱产业充斥着“过剩的快乐”。《复仇者联盟3》全球票房破20亿美元,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元;选秀综艺《偶像练习生》《创造101》开启流量偶像的黄金时代;短视频平台抖音海外版TikTok悄然崛起,尚未卷入后来的地缘政治漩涡。
线下生活同样热闹,音乐节、马拉松、网红餐厅打卡是年轻人的标配,“说走就走的旅行”无需核酸证明,日本电影《小偷家族》获得戛纳金棕榈奖时,中国观众还能自由讨论它的社会隐喻,而非“境外文化渗透”,这种毫无负担的娱乐消费,在疫情后成了某种怀旧符号。
公共卫生:被忽视的“平静”
2018年,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议题是抗生素耐药性或非洲埃博拉疫情——这些话题离普通人的生活似乎很遥远,中国的疾控系统刚刚完成H7N9禽流感疫情的应对演练,谁也不会想到,下一次考验会来得如此迅猛。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当年发布的《全球健康风险报告》中,呼吸道传染病仅位列威胁清单的第10位,美国约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学曾模拟过一场“全球大流行”,但报告被淹没在新闻的喧嚣中,如今重读这些文献,仿佛看到一场无人聆听的预警。
个体生活:最后的“确定性”
对普通人而言,2018年的生活充满琐碎的确定性,早高峰的地铁再拥挤,也不必担心“密接”;春节返乡只需抢票,不用查核酸;留学生纠结的是选校排名,而非“航班熔断”,房价、教育、职场内卷已是焦虑之源,但至少,“明天”的模样尚可预期。
这种确定性在2020年后彻底崩塌,当人们回忆起2018年时,常会提到一些荒诞的细节:“那时我居然会因为忘带口红而烦恼”“公司年会还能去巴厘岛”,这些抱怨背后,是对“正常世界”的深切怀念。
记忆的滤镜与启示
2018年并非完美无缺,贫富差距、气候危机、政治极化等问题早已存在,但在疫情后的集体记忆中,它被镀上了一层“纯真年代”的滤镜,这种怀念或许源于人类对确定性的本能渴望,也提醒我们:在讨论“后疫情时代”时,不应仅聚焦于恢复,更需反思曾经忽视的脆弱性。
站在今天的视角,2018年像是一封来自过去的信,上面写着:“请珍惜平凡。”而未来的某天,我们或许也会以同样的目光,审视此刻的2024年。
本文来自作者[驰伯]投稿,不代表小牛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zyzjtn.com/shhbk/4721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小牛号的签约作者“驰伯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2018年还没有疫情/2018年有没有疫情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小牛号]内容主要涵盖:小牛号, 精准资讯, 深度解析, 效率读本, 认知提效, 每日智选, 决策内参, 信息减负, 高价值资讯
本文概览:2018年,是一个如今回想起来充满微妙反差感的年份,那时,世界还在为经济增速、科技突破或地缘冲突而争论不休,社交媒体上最热门的话题或许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