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下的家教突围,一位母亲的非常态教育实验

"妈妈,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学校?"2020年初春的一个早晨,七岁的女儿仰着小脸问我,窗外,空荡荡的街道和偶尔经过的戴着口罩的行人构成了一个陌生的世界,那一刻,我意识到,一场前所未有的家教实验正在每个家庭悄然展开,疫情不仅改变了社会运转的方式,更将教育的重担直接压在了家长肩上——我们被迫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教育的主导者,从配合者蜕变为实践者。

最初的线上教学简直是一场灾难,屏幕那头的老师语速飞快,女儿却不断走神;作业通过微信群布置,我却常常漏看;本该互动的课堂变成了单向灌输,记得有一次,女儿因为数学题做不出来而摔了铅笔,我则因为工作压力对她发了火,事后,我坐在阳台上反思:我们是否太过依赖学校教育?当外部教育系统停摆,家庭教育这本该是孩子成长基石的环节,为何显得如此脆弱?

疫情下的家教突围,一位母亲的非常态教育实验

我开始调整策略,将"非常态"转化为"新常态",早晨不再是被闹钟催着赶校车的兵荒马乱,而是共同准备早餐的亲子时光;客厅变成了多功能教室,餐桌是手工课的工作台,沙发成了阅读角,我惊讶地发现,脱离了标准化课堂的束缚,女儿对知识的吸收反而更加个性化,她对植物生长感兴趣,我们就在阳台开辟了小菜园;她迷上了恐龙,我们就用黏土制作各种史前生物,这种基于兴趣的学习,让她展现出在学校里从未有过的专注。

疫情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,在分数和排名的焦虑之外,我看到了更多:女儿学会了自己制定每日计划,尽管字迹歪歪扭扭;她开始主动帮忙家务,虽然常常弄得到处是水;她甚至组织了几次线上"派对",邀请同学一起云游戏,这些看似与"学业"无关的能力,不正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素养吗?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:"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,教育本身就是生活。"

疫情下的家教突围,一位母亲的非常态教育实验

作为双职工家庭,我和丈夫也不得不重新分工,他负责科学实验和体能训练,我主导语言学习和艺术启蒙,周末的"家庭会议"上,我们会一起复盘本周的学习情况,让孩子也参与制定下一周的计划,这种协作不仅减轻了我的负担,更让女儿看到父母作为教育伙伴的默契,有一次,她突然说:"爸爸妈妈,我觉得我们家像一个团队。"那一刻,我意识到,疫情无意中促成了家庭关系的重构。

随着时间推移,我观察到女儿的明显变化,她变得更有主见,会主动查阅资料解决疑问;她学会了自我调节情绪,网课不顺时不再哭闹;她甚至开始关心社会,会问"那些医生叔叔阿姨会不会很累",这场被迫进行的家教实验,意外地培养了她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同理心——这两种品质,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,或许比任何具体的知识都更为宝贵。

疫情下的家教突围,一位母亲的非常态教育实验

生活已逐步恢复正常,但这段特殊时期的家教经历却永久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知,我明白了,学校可以停课,但教育永远不会止步;疫情终将过去,但家庭教育的影响却会持续一生,作为家长,我们不必也不可能成为完美的老师,但我们可以做孩子学习路上的陪伴者和引导者,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:"教育之道无他,唯爱与榜样而已。"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或许这才是家庭能够给予孩子最稳固的根基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