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疫情折腾三年是人祸/疫情折腾三年是人祸吗】
2020年初春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,本应是人类共同对抗自然威胁的团结时刻,却在某些地方演变成了一场持续三年的"人祸",当最初的惊慌逐渐沉淀,当防疫的硝烟慢慢散去,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:这三年中,许多苦难并非来自病毒本身,而是源于人为的失策、权力的滥用与制度的缺陷,疫情如同一面照妖镜,映照出某些社会治理体系中根深蒂固的病灶——官僚主义的推诿塞责、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、地方保护主义的各自为政,这些人为因素叠加在一起,构成了比病毒更为可怕的"次生灾害"。
回望这三年,某些决策的荒谬程度令人咋舌,某地为了防止疫情扩散,将高速公路用钢板封死,导致救护车无法通行,急症病人因此丧命;某些社区为了完成"清零"指标,将居民家门用铁链锁住,完全无视基本人权与消防隐患;更有甚者,农民辛苦种植的蔬菜因"可能携带病毒"而被大量销毁,而城市居民却面临买菜难的困境,这些绝非防疫必要的措施,而是典型的权力任性表现,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《论法的精神》中警示我们:"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,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。"三年疫情中,我们目睹了这句话在中国语境下的残酷验证,某些地方政府将紧急状态视为展示权威的舞台,将防疫变成了一场展示服从度的表演。
科学精神在三年抗疫过程中屡遭践踏,某些"专家"沦为权力的传声筒,根据政治需要而非事实数据发表言论;核酸检测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,甚至出现了"假阳性"事件;疫苗研发与分配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透明与不公平,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曾区分"价值理性"与"工具理性",前者关注行为本身的价值,后者只在乎手段的有效性,我们的防疫工作显然过度倾向了后者——只要能达到所谓的"防疫目标",任何手段都被合理化,人的基本需求与尊严被系统性忽视,当防疫变成一场数字游戏,当"清零"成为不顾代价的政治任务,我们已经远离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初衷。
疫情三年对经济民生的摧残同样触目惊心,小商户成批倒闭,打工者失去收入来源,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,房地产危机加剧,地方政府债务高企,更令人忧心的是社会信任的崩塌——民众不再相信官方数据,邻里之间因防疫政策而互相举报,医患关系因核酸证明而更加紧张,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,人是"政治的动物",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实现自我价值,而我们的防疫措施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种社会联结,制造了普遍的心理创伤与道德困境,当一位护士因小区封控无法外出救治病人而崩溃大哭,当一位父亲因无法带发烧的孩子就医而下跪求助,这些画面所揭示的已不仅是防疫问题,而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刻危机。
站在后疫情时代的门槛回望,我们必须有勇气承认:天灾不可怕,可怕的是人祸;病毒不足惧,可惧的是人性的异化与制度的失灵,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文明兴衰时提出"挑战-应战"理论,认为文明的存续取决于其应对挑战的能力,疫情是对全人类的挑战,而我们的某些应对方式显然未能通过这场考验,痛定思痛,真正的反思不应止于追责几个具体官员,而需要审视那些纵容权力滥用、压制科学声音、忽视民众福祉的深层机制,唯有重建对权力的有效制约,尊重专业与科学的自主性,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,才能在未来的危机中避免重蹈覆辙,疫情终将过去,但留给我们的教训应当长存——任何以"大局"为名牺牲个体尊严与权益的行为,最终伤害的正是那个我们试图保护的"大局"本身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