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下的家教生活,平凡日子里的温暖与成长
2020年初,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,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,学校停课、企业停工,人们被迫居家隔离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家庭教育成为许多家庭的日常主题,我家也不例外,从最初的慌乱无措到后来的从容应对,这段特殊的家教生活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家庭的意义,也让我在平凡的日子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。
从“兵荒马乱”到“井然有序”
疫情初期,学校的网课通知来得突然,作为家长,我手忙脚乱地下载各种软件,调试设备,甚至临时充当起“技术顾问”,孩子对线上学习充满好奇,但注意力难以集中,常常一边听课一边偷偷玩游戏,作业提交系统也频频崩溃,老师、家长和学生都在适应中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
记得有一次,孩子的数学作业需要拍照上传,但系统始终显示“上传失败”,眼看截止时间临近,孩子急得直哭,我一边安慰他,一边尝试用不同的设备重新操作,我们在深夜11点才成功提交作业,那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疫情对教育方式的颠覆性影响,也意识到家庭教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灵活性。
渐渐地,我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家庭的学习节奏:早晨7点半起床,8点准时开始网课;中午留出1小时运动时间;下午完成作业后,孩子可以自由阅读或发展兴趣爱好,规律的作息让生活重回正轨,孩子甚至学会了自主规划时间,这让我倍感欣慰。
厨房里的“第二课堂”
居家隔离期间,外卖和外出就餐变得不便,厨房意外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场所,我决定利用这段时间,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,从煮面条、煎鸡蛋到烘焙简单的饼干,孩子从一开始的笨手笨脚逐渐变得有模有样。
记得他第一次独立完成一道番茄炒蛋时,兴奋地举着锅铲让我拍照留念,虽然蛋有些焦,盐放得太多,但那份成就感让他对烹饪产生了浓厚兴趣,后来,他主动要求每周负责一顿晚餐,甚至研究起菜谱,这种实践不仅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,也让他懂得了“一粥一饭来之不易”的道理。
亲子关系的重塑与升华
疫情前,我和孩子的交流大多局限于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“考试考得怎么样?”这类程式化的问答,居家隔离期间,我们有了更多深入对话的机会,晚上,我们会一起看纪录片,讨论历史事件;周末,全家围坐在一起玩桌游,笑声常常回荡在整个客厅。
有一次,孩子突然问我:“妈妈,你觉得人为什么活着?”这个突如其来的哲学问题让我愣了几秒,我们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聊生命的意义、理想的价值,甚至分享了彼此童年的梦想,那一刻,我意识到,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心灵的对话。
困境中的成长与反思
这段特殊的家教生活也暴露出许多问题,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导致视力下降;社交隔离让他变得有些内向;而作为家长,我也时常因工作与教育的平衡感到焦虑,但这些挑战反而促使我们学会调整与适应,我们制定了“20-20-20”护眼规则(每20分钟远眺20秒),通过视频通话保持与同学的联系,我也学会了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。
疫情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细节,它让我明白,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共同成长的过程,孩子的韧性、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远超我的想象,而作为家长,我需要做的不是掌控,而是陪伴和引导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