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新冠疫情大事件时间表,从爆发到常态化的关键节点

疫情初现与武汉封城(2019年12月-2020年1月)

2019年12月31日,武汉市卫健委首次通报发现27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,这被视为中国新冠疫情的最早官方信号,2020年1月7日,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,1月12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,为全球抗疫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。

1月23日凌晨,武汉宣布"封城",这一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措施震惊世界,所有公共交通暂停运营,离汉通道关闭,这座千万人口城市进入特殊状态,随后,湖北省其他城市也相继实施封闭管理,这一果断决策虽然引发争议,但为全国其他地区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。

全国抗疫与应急响应(2020年1月-3月)

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,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、亲自部署,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,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,全国31个省区市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,形成了全面动员、全面部署、全面加强的防控局面。

2月2日,武汉火神山医院仅用10天建成并交付使用,2月8日雷神山医院也投入使用,创造了中国建设速度的奇迹,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,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,展现了"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"的中国精神。

中国新冠疫情大事件时间表,从爆发到常态化的关键节点

3月18日,武汉新增确诊病例首次实现零报告,标志着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,3月25日起,湖北省除武汉市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,4月8日武汉解封,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。

常态化防控与疫苗接种(2020年4月-2021年12月)

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,中国提出了"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"的总体策略,2020年6月11日,北京新发地市场暴发聚集性疫情,中国迅速采取精准防控措施,仅用26天就控制住了这波疫情反弹。

2020年12月31日,中国宣布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,并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政策,2021年1月起,中国开始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,创造了单日接种超过2000万剂的纪录,截至2021年底,中国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2亿,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中国新冠疫情大事件时间表,从爆发到常态化的关键节点

在此期间,中国还成功应对了多起局部疫情反弹,包括2021年7月的南京禄口机场疫情、2021年10月的内蒙古额济纳旗疫情等,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。

奥密克戎挑战与政策调整(2021年12月-2022年12月)

2021年12月,奥密克戎变异株传入中国,其极高的传播性给疫情防控带来新挑战,2022年3月,上海暴发大规模疫情,实施了长达两个月的严格封控措施,4月,北京也出现疫情反弹,部分区域实行封控管理。

面对病毒变异和防控形势变化,中国不断优化防控措施,2022年11月11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;12月7日,又发布"新十条",标志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进入新阶段,12月26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,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,并自2023年1月8日起将其从"乙类甲管"调整为"乙类乙管"。

中国新冠疫情大事件时间表,从爆发到常态化的关键节点

后疫情时代的中国(2023年至今)

进入2023年,中国社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,春节期间,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.08亿人次,同比增长23.1%,旅游收入3758亿元,同比增长30%,3月,全国两会如期召开,传递出中国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。

回顾中国抗疫历程,从最初的应急防控到常态化管理,再到科学精准施策和有序放开,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中国抗疫实践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,也展现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。

发表评论